郭老师您好:路线规范2017版相关问题向您咨询。
P140页面中的表格是根据圆曲线半径,查表确定超高数值的,并不是确定圆曲线半径的。对于积雪冰冻地区,规范并没有新增圆曲线半径的规定,是与最大超高6%时的圆曲线半径相同的。
问题:P140页“积雪冰冻”一列中的最大超高值为6%一行的最小半径取值,普遍比非积雪冰冻地区6%超高对应的最小半径大,但是规范又未对积雪冰冻地区最小半径另作规定,例如:设计速度30km/h,规范规定6%超高对应的最小半径位35m,但是表7-1中积雪冰冻一列最小半径却为55m,应如何处理?假如我用了35m-55m的半径,超高值应如何取值?(山岭重丘区,且有积雪冰冻情况,最小半径控制在55米以上很难)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你好!类似问题在这里已经有过回复的,请你使用关键词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之前的相关问题和回复的。
1、与最大超高对应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标(条文正文中的),是规定在某一设计速度和采用某一最大超高值时,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和极限值的。
2、而超高推荐表格(条文说明中的),是在某一既定设计速度、最大超高值和已知圆曲线半径的前提下,推荐应采用多大的超高(值)的。请注意,该表不是用来确定或者反过来验证圆曲线最小半径的。
3、对于不同的最大超高值,规范对应采用了不同的横向力系数;然后,在不同圆曲线半径之间(半径从大到小),通过均衡分布横向力系数变化,以实现车辆在不同弯道上行驶时,驾乘人员获得良好的舒适性。
4、而对于积雪冰冻地区,规范采用了更小的横向力系数(0.08)。在具体应用中,对于你提到的设计速度30km/h时,如果采用了小于55m以下的圆曲线半径,那么全部采用6%的超高就OK了。
郭总,您好:
我是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王工,是纬地软件的老用户了,也是您公司的老朋友了。
我的qq邮箱号是36***3721,我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卵形曲线与C形曲线哪个好?纬地的主线设计中是不是不能布设卵形?
2、凸形曲线与中间保留很短圆曲线的哪个好? 麻烦您了!谢谢!
王工,您好!对您提到的关于纬地路线设计功能的两个问题回复如下:
回复1:关于卵形曲线与C形曲线哪个更好的问题,确实没有教科书似的明确说法。我个人的认识是:卵形曲线的前后交点之间设置有从R1到R2的过渡性的缓和曲线,从路线线形的曲率过度角度是更为顺适一些的。但是,从较多采用这些类型曲线组合的公路的设计速度角度,因为设计速度很低,似乎也很难评述卵形更优于C形曲线的。从规范的角度,对于此类条件时,是推荐更多使用卵形,而少用C形曲线的。
还是限于使用习惯等原因吧,你对使用纬地主线平面设计(也就是导线交点法)进行卵形曲线布设的技巧还并不掌握。实际上,纬地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布设出卵形曲线的。我在邮件的附件中,发送了一小段布设卵形曲线的视频,供你参考。该视屏中使用“主线平面设计”功能中的前后交点自动接线/反算功能,可以非常简便快捷地布设卵形曲线的。在纬地软件教程中,附有一篇关于路线曲线法设计计算的论文,该文章在后面专门介绍了如何设计卵形曲线的。
回复2:对于凸形曲线的中间保留较短的圆曲线,我认为和不保留圆曲线的凸形曲线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情的。凸形曲线在以后的路线设计手册等中间,均是不推荐使用的,除非不得已时。
回复3:综合与您电话沟通的情况,我强烈推荐您和其他用户,在设计低等级公路时,能够更多的使用纬地软件提供的“平面智能布线”功能,该功能不仅适用于复杂曲线单元组合的互通式立交匝道,更适合于低等级公路中大量的复杂的线形组合的情况的。我们了解,当用户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平面智能布线”功能之后,根本就不会再常常为采用导线和交点布设复杂曲线而出现一系列“痛苦”的现象了。尤其在该功能中,主要圆曲线、直线的位置均是可以灵活地使用鼠标拖动调整的,圆曲线与直线之间的缓和曲线是软件自动衔接、自动生成的。一句话,使用智能布线功能之后,之前头痛的问题似乎都不再是问题啦。
感谢您和单位长期以来对纬地软件的支持和信赖!
能不能发个新规范最新的技术指标给我啊,1032878456@qq.com,谢谢
老师 你好;请问纬地道路在计算横断面 扣路槽及清表 能单独出工程量?
D:Program FilesHintCAD.co纬地交通与安全工程设计系统V3.0R2010JtMain.arx 是无效 ARX 文件。
这个怎么解决?
郭总:您好!
上次在南京听了您作的规范培训及答疑,受益匪浅。今有一关于合成纵坡的问题想向您请教:
《路线规范》8.5.3条规定:“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纵坡不应设计为0%。当合成纵坡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条文说明中,“应保证路面有0.3%~0.5%的合成纵坡”。
问题1:规范中的“合成纵坡”,指的是道路设计中线的纵坡与横断面横坡的组合纵坡(平方和开根号),还是指路面任意一处的合成纵坡?
(符合前者要求时,不一定满足后者。例如,当超高附加纵坡与路线纵坡反向时,外侧车道的合成纵坡可能非常小。)
问题2:如果是指路面任意一处,那么从行车安全考虑,最小合成纵坡是按0.3%还是0.5%?
(这对于平原区高速公路的纵坡设计有较大影响,只有采用较大纵坡才能保证满足合成纵坡要求,影响到路基高度,进而影响到占地、借方等。
而增设路拱线、透水性路面等措施,因施工难度、质量控制等原因常不被业主和施工单位接受)
诚望指点,谢谢!
林总:您好!感谢支持!以下是我个人对路线设计规范中对最小合成纵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的理解,供您参考:
1、规范中对最小合成坡度的规定主要是路面排水角度提出的,即当路面合成坡度小于0.3%时,会存在排水排水不畅、积水等问题的。规范中对路面最小合成坡度、对平原地区公路的最小纵坡等的要求,均应该是从此提出的。
2、尽管规范从不同角度对最小纵坡、最小合成坡度等做出了规定,但是在路面实际超高过渡的过程中,极小的局部路段存在零坡或小于0.5%的合成坡度的现象确实不可避免的。毕竟,路面要从正常的双向路拱过渡到单项路拱横坡时,必然存在一个横坡过渡旋转的过程的。规范不同角度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的路段控制在极短的范围之内。
3、我认为合成纵坡或合成坡度,可以理解为纵坡方向和横坡方向,两个坡度通过矢量合成后出现的最不利角度路面坡度。规范中已经明确了,最小纵坡是0.3%,最大合成坡度是0.5%。
4、规范条文要求,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设计中尽量避免或减小出现零坡和小于0.5%的情况。如果有条件,当然是最好是任意一个断面都不要出现,但这又是做不到的啦。
5、正是源于上述情况,我们在公路设计、安全性评价中,已经开始对公路项目全线进行路面合成纵坡的检查,规范还要求对于三车道以上的路面增设路拱线等。尤其是在我中、南部比较多雨的地区。
6、多说一句,纬地软件已经开发了非常精细的路面合成坡度检查、路面排水分析的专业功能,后续会逐渐发布的。
郭老师,您好!
有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中,有几个问题向您咨询。
问题一:7.6.1中仅说对于二级及以下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时,应设置曲线加宽。那么,一级公路半径小于250m的路段需要按照曲线原则加宽路基吗?
问题二:7.6.2圆曲线上的路面加宽值应在圆曲线的内侧...。但是,但是条文说明中,7.6.3分向行驶的公路通常按内外两侧分别加宽....是否矛盾?“分向行驶的公路”的是指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施行分向行驶的公路或分离式路基吗?
7.6.3双车道公路在采取强制性措施实行分向形式的路段,其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分别确定。那么“采取强制性措施”指硬隔离吗?对向车道分界实线和双黄线算强制性措施吗?
路线规范中多次提到“分向行驶”“双向行驶”如何区别?
问题三:7.2.2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同向曲线间直线距离应按6V控制,反向曲线应按2V控制,这个6V和2V的直线长度中包含缓和曲线吗?设计速度不大于40km/h的公路参照执行,“参照执行”是指只作为设计参考,但不需要执行,是吗?
问题四:7.7.1四级公路可以不设置缓和曲线,用超高加宽过渡段来替代,那么四级路“平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仅指圆曲线长度?是否包含超高加宽过渡段部分?
平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也要满足表7.8.1平曲线最小长度的规定?
问题五:从表7.5.1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大超高值中查得,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为6%,但是条文说明表7-1曲线半径与超高值中,列出了“6%超高”和“积雪冰冻”两种曲线半径与超高值的对应关系,并且两种方式存在对应原则不统一,对于同一积雪冰冻地区的公路,采用两种方式,存在同一半径出现不同超高值的情况,既然前面说了积雪冰冻最大超高为6%,为何条文说明中还要加入“积雪冰冻”的超高方式?若处于积雪冰冻地区的公路,超高值按照条文表7-1中的 “积雪冰冻一列”来控制,那么“6%一列”应用于哪些公路?表7.5.1中并未提及可以用到6%超高的公路。
问题六:设置右转专用车道的平面交叉,一般右转弯车速低于主线车速,对于右转车道是否需要设置专用的限速标志?
郭老师,辛苦啦!期盼解答。
问题一:
二级及以下公路一般为双向双车道,每个方向一般仅有一个车道(且有时没有硬路肩),此时在圆曲线半径较小时,车辆弯道通行时可能存在横向宽度不足的情况,或者需要临时占用对向车道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公路规范要求对于二级及以下公路在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以下时,进行加宽。
对于一级公路及高速公路,因为一般为双向多车道,即一个方向至少有两个以上车道,此时如果弯道半径较小,横向宽度不足时,车辆是可以临时短时间占用一下同向的车道的一部分的。而且一级公路还必须有一定的硬路肩的宽度,可以临时占用的。问题二:
1、你对分向行驶的理解是正确。一般双车道公路两个对向车道之间是施划虚白线,也就是允许临时占用对向车道的。但是在因其他需要严格分向行驶、不允许临时占用对向车道的路段,规范建议加宽应两侧分别进行的。
2、对于上面提到的内外侧分别加宽时,规范只是建议曲线内侧加宽值采用大一些,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实际上,规范给出类似规定和要求时,在设计中是更为灵活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在内外侧采用加宽值,只要满足前面的总体原则就可以了。如果设计者有条件进行自己计算,完全是可以按照设计车辆在该路段通行时,车身和车体所经过的轨迹来确定加宽值的。还可以使用类似autoturn等软件来验算车辆在弯道上的轨迹的。问题五:
1、规范规定最大超高分为几种情况,其中一种就是最大超高采用6%,也就是在非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也是可以采用6%的。而对于存在积雪冰冻现象的地区,规范推荐最大超高采用6%。这与上面一款非积雪冰冻地区的最大超高6%是不相同的。问题六: 限于个人专业原因,这个问题我恐怕是回答不好,建议你参考安全设施等相关规范吧。
以上回复不知妥否,仅供参考吧。
郭总,您好!
我是重庆院的小魏,对2018版路线设计规范11.5主线分岔、合流合流中,出现:分合流之前,交通量存在非常明显的主次,以致设计中,次交通流向使用单车道即可的情况;我院在设计中,分合流的加减速车道按照匝道和主线之间的数值选取。见附图。
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烦请指正。
盼复。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郭老师您好: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检查中央分隔带视距的时候,中分带护栏算是遮挡物吗?视点的位置是位于靠近中央分隔带车道的什么位置呢? 比如,中分带宽度是2m,左侧路缘带0.5m, 护栏后退量为0.25m,那内侧车道上驾驶员的视点是距离路缘带多少米的位置呢?也就是最小横净距如何计算?
你好!
1、在视距检验中,要检查的最不利车道的视距,也就是在同一个桩号断面位置上,哪个车道的视距最短,那么该车道的视距就是检验时的控制性车道;
2、检验视距时,视点和物点的平面位置均是是车道的中心线位置。只是,视点的高度是驾驶员的眼高,大小车有所不同。而物点的位置与视距的类型有关,停车视距的物点高度是0.10m,识别视距的物点高度是路面以上0m。
3、中央分隔带护栏对视距的遮挡影响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