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总,你好!
JTG D20-2017 P50 第9.5.2.1条提到平曲线宜比竖曲线长。关于这个平曲线我想请教一下您一些问题。
一般型的交点中,平曲线指的是S1+Sc+S2,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连续组合的曲线,比如
1、偏转方向相同的C型曲线、卵形曲线等。这些连续且偏转方向相同的曲线可能包含在多个交点内,是否可以认为这段曲线为同一个平曲线?
2、偏转方向不相同的S型曲线。S型曲线两个交点内的曲线偏转方向相反,是否也可以将连个交点中包含的曲线视为一个平曲线?
3、如果是反向及同向曲线连续组合的呢?
谢谢郭总解答!
你好!
1、据我了解,路线设计中的“平包竖”等设计原则,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的,主要是适用于低等级公路的路线设计之中。因为在早期没有CAD等技术,也无法进行三维透视图、甚至BIM建模等检查检验,因此,前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很多非常实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目的首先是为了保证必须的视距条件,其次为了提高线形的视线连续性。
2、但是,对于高等级公路出现之后,尤其是随着CAD等技术的发展,有些对低等级公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等级公路了。例如,高速公路一个弯道就是几公里,放在三四级公路十个弯道都是可能的了。所以,您肯定也注意到了,第九章的不少对线形设计的原则要点,均属于推荐性质的条文要求,即有条件是满足更好吧。但是,设计速度、车道宽度、安全视距、超高等却是直接影响安全的控制性要求啦,就应该必须满足的。
3、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认为,对于您的问题,就可以主体从这些原则提出的初衷上去理解和运用了。例如,同向切半径相近的圆曲线,就可以按照同一个平曲线对待了。。。。。
以上个人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吧。
郭总,您好: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11.4.2条对车道数平衡做出了规定,Nc大于等于Nf+Ne-1。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5.8.2条则为Nc=Nf+Ne-1。一个大于等于,一个是等于。二者是否有矛盾。
2、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10.6.2条规定了连接部辅助车道的设计方法。但是没有规定入口匝道、出口匝道均为双车道匝道的情况,请问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设置双车道辅助车道。
你好!
1、我认为《规范》和《细则》对于主线与匝道分合流处车道数增减变化的总体要求是相同的,差异点仅仅在于是否把一次流出或者汇入两个车道时,应该增加的辅助车道考虑在内吧。换句话说,就是公路主线车道数变化,一次只能增减一个车道,不应一次增加两个或以上车道。
2、我的理解是:第一,公路主线上的基本车道数应该总体保持平衡,六车道高速公路不能在局部路段出现四车道的现象。第二,在匝道分合流路段,应通过增设辅助车道来实现车道数平衡,即满足NC大于等于Nf+Ne-1。
3、至于《细则》中该公式只有等于没有大于的条件,我认为可能是《细则》是希望提出更为严格一些的要求吧,这是符合《细则》和《规范》的上下位关系的。
4、另外,参考日本、美国等规范,在该公式中,均是“大于等于”的条件。我理解,之所以包括“大于”的条件,主体目标是在公路设计中,应该首先保障主线上的服务车道数,保证主线的畅通条件吧。
以上个人认识,仅供参考吧。还可以参考一下下图示意:
土石方完成调配后,修改了某几个横断面,导致这些断面对应的土方数量变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重新调配,可对土方计算进行更新?
你好!
1、纬地土方调配系统中,每一步调配任务都是可以“UNDO”的,也就是可以回退的,甚至可以一直回退到调配过程的第一步的。
2、但是,当基础数据也就是断面面积进行修改之后,恐怕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重新进行整个调配过程了。因为在调配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在上一步调配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所以经常前一步的结果是后一步的基础和前提嘛。
3、但是,也有可能通过灵活处理来避免整体重新调配的,可以把之前的成果先输出,然后找到修改的某一区间,仅仅重新对这个区间重新进行调配。但是,一定要明确界定好分段的区间,避免数据交错出错吧。
郭总,您好,请教下路线规范9.3.4条,视觉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8.6.1的竖曲线半径一般值和极限值找到了计算方法和条件,这个表9.3.4没找到相关说明,麻烦您给解释下。
你好!
1、据我掌握,《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竖曲线半径一般值和最小值,分别是根据停车视距推算得到的,其中一般值取了最小值的1.5倍。
2、而第9.3.4条的视觉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应该是根据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对应的所需要的识别视距推算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高设计速度较高公路路段上的视线条件。不过该条文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有条件是宜采用.....”。
麻烦了....问一下这问题怎样处理
你好!如果你安装的是盗版软件,那请你注意:我们这里只给正版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哈!
如果你是正版软件用户,请在提问咨询时,填写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来,我们也好辨识啦。
纬地数字工程仿真平台软件采用的实时渲染技术,所以对计算机显卡等有专门的要求,一般要求计算机装配有独立的显卡,才能正常运行,才能实现大范围工程实体模型的实时浏览啦。
安装道路驱动时提示,运行时提示无法找到驱动狗
郭总,你好,请教一个路线设计规范中的问题:路线设计规范表7.3.2圆曲线最小半径表(P32页)中与条文说明中的表7-1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P140页)有矛盾,例如:当最大超高采用4%,设计时速分别是40、30、20的时候,P32页表中对应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分别是65m、40m、20m ,而条文说明中4%的超高横坡分别对应的圆曲线半径区间是130~70(此表最小半径为70m,而P32页上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是65m)、60~35(此表最小半径为35m,而P32页上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是40m)、30~15 (此表最小半径为15m,而P32页上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是20m)。是不是我理解有误?请郭总多多指教。
你好!
1、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标是由《规范》正文的表7.3.2规定的,并不是由条文说明中的表7-1规定的。标准规范中,条文具有法律效力,而条文说明没有,只是解释、说明,或者提供一些相关参考的性质。所以,不存在两者矛盾的问题,本身性质就是不同的啦。
2、条文说明中的表7-1只是推荐性的,其推荐的内容是:在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和最大超高值采用等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该圆曲线推荐采用多大的超高值的。而不是反向用来界定或者验证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取值的!不能反向使用条文说明中的表7-1的。
3、条文说明中的表7-1中的圆曲线半径范围,与正文中表7.3.2不完全一致,是由于对不同半径对应的超高值计算、推算过程,是一个把横向力系数在各个圆曲线半径区间内进行内插、分配的过程而引起的。《规范》保留了该表格中小于极限圆曲线半径的数值,是因为对于一些旧路路面改造的项目中,可以会存在这样的现象的。
郭总你好,现在农村公路设计较多,规范也多,有《公路路线规范》、《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我省还有地方标准,最大的问题就是加宽、超高问题,(当然其他问题也多):
超高:主要体现在最大超高的选取上,8%、6%、4%?低等级项目多在地方上审查,有市级、县级,不同地方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很难说服,预先根本不知道是那个专家审查,正常的选择采用变成“碰运气”了。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未给出超高对应的半径,纬地秘笈新浪“纬地软件技术指标扩展方法”给出的半径和我公司自行计算的不一致,本人经历了超高半径在《公路路线规范》上从有到无到有的过程,一直都不明白系数是怎么取的,通过对规范、细则的计算,发现也是无规律可循,我认为自行计算还是用 “纬地软件技术指标扩展方法”(有同行已采用)给的数值问题都不大,但是现在农村公路项目多,单个项目里程短,业主往往会选择几家设计单位“打包”设计,就出现了各个设计单位采用值不一样的情况,如果审查意见要求统一,实话实说,那家修改那家倒霉。想问您超高计算有没有一套系数标准?我们非科研单位真搞不明白。
加宽:关于新老《线规》加宽问题和您以前讨论过,现在又发布了《小交通量》加宽值又不一样了,用《线规》可以采用半加宽(一个车道),小交通量半径小的应该是全加宽。问题来了,农村公路线形差,因为超高、加宽过渡的段的问题,毫不夸张,整条路都在加宽(加宽系数快到1.4了),(纬地默认是不小于15米,我看技术支持里也有人要求这个值可以由设计者输入)而农村公路造价是有限的。从设计上讲,确定采用那个规范,那么就应该执行整个规范就好。想请教您,几本规范混合使用行不行?(有的设计确有采用各规范有利的指标混合使用)
题外话:目前现行规范不一致,如《标准》《线规》、《立交细则》、《小交通量》、《交安规范》《桥涵通规》不统一的现象,让设计者十分困惑的问题以后会不会有改善。
你好!请您在提问或咨询时,一定要留下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来吧。
即便是我们为您提供回复服务,也知道是为谁提供的呀?
你好!
纬地软件对类似问题有多种录入方式,
1)新建项目之后,在平面主线设计功能中,对照直线圆曲线转角表直接录入相关交点坐标、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等参数,然后通过自动计算复核确认之后,直接保存即可完成。
2)另外,纬地软件还提供了一种平面交点数据的录入方式,对照直线圆曲线转角表把相关参数录入到一个文本文件中,下次直接打开纬地软件读入,经过计算复核之后,再另外保存就OK啦。
我们看相关介绍,纬地安全设施软件已经可以计算交通标志结构,请问能否计算信号灯杆结构(八楞柱、变截面)?或者是否有计划增加相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