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纬地道路DQ 文件设置的挡墙,前期用标准挡墙模式带帽已完成,后期有些标准挡墙的尺寸模式进行了更改, 对所属组的ID (标准挡墙进)行了修改后,横断面上挡墙形式没有变化 还是以前挡墙模式,这种能不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关于纬地BIM模型导出文件和格式能否转换
根据《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第9.2.2条 压实土的静土压力系数应该为ξ=1-sinΦ,水平压力强度计算公式已改为为qH=ej=ξγh,而纬地最新版涵洞4.08计算书中依然为《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的计算方式。
请问以上地形数模边界的三角形怎么优化去除
纬地道路拉平面时,实时修改后,然后再插入交点时,纬地道路居然把cad捕捉给关闭了??
卸载了所有其他插件,只有纬地道路和cad在使用,那就是这个纬地道路的问题??
希望回复哈 ,谢谢
郭总,您好,请教一下关于长大纵坡的问题:
1、参与的一个项目下行方向K11+775-K5+725段为连续下坡段,坡长6.05km,平均纵坡2.437%。汽车列车(49t)自然数比例13.20%。
2、按照《路线规范》8.3.5条规定,平均纵坡为2.5%对应的连续坡长达到20km为连续长、陡下坡路段。根据后附条文解释8.3.5条,再没有达到该坡长,六轴铰接式列车满载49t,车辆保持60km/h速度持续下坡时,采用发动机制动方式,可保证车辆行车制动器制动效能无明显损失,即制动毂温度控制在200度以下。
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对于下坡路段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进行了研究,设计完成了路段试验与场地试验,建立了下长坡路段发动机辅助制动情况下主制动器温升预测模型。由于季节、天气、车况及制动鼓使用时间等因素均会影响制动鼓的初始温度.模型假定制动鼓在常温备用状态温度为25度,根据模型计算项目下行方向K11+775-K5+725段均出现了刹车鼓温度大于260度的情况。
问:1、为什么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和《路线规范》8.3.5条中专题研究结论相差特别大,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问题出在哪里,能否作为设计的依据。
2、该段是否需要设计避险车道。
郭总,您好。请教一个问题,项目上安评单位提出问题如文档中所示,
我们的问题如下:
1、下行方向K11+775-K5+725段为连续下坡段,坡长6.05km,平均纵坡2.437%。汽车列车(20t)自然数比例13.20%。
2、按照《路线规范》8.3.5条规定,平均纵坡为2.5%对应的连续坡长达到20km为连续长、陡下坡路段。根据后附条文解释8.3.5条,在没有达到该坡长,六轴铰接式列车满载49t,车辆保持60km/h速度持续下坡时,采用发动机制动方式,可保证车辆行车制动器制动效能无明显损失,即制动毂温度控制在200度以下。
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对于下坡路段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进行了研究,设计完成了路段试验与场地试验,建立了下长坡路段发动机辅助制动情况下主制动器温升预测模型。由于季节、天气、车况及制动鼓使用时间等因素均会影响制动鼓的初始温度.模型假定制动鼓在常温备用状态温度为25度,根据模型计算项目下行方向K11+775-K5+725段均出现了刹车鼓温度大于260度的情况。
问:
按路线设计规范,该段不属于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制动毂温度控制在200度以下,不需设置避险车道,但按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刹车鼓温度到达260,需设置避险车道。为什么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和《路线规范》8.3.5条中专题研究结论相差特别大,车辆主制动器温升模型问题出在哪里,能否作为设计的依据。
郭总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关于立交匝道圆曲线加宽,线规中描述为
互通立交设计细则描述为
两者差别较大,请问以哪个为准?
鉴于cad低版本与win11有兼容性问题,纬地是有计划进行高版本的CAD平台技术支持?
建议能进行高版本cad的支持,现市面上新款笔记本较多开始推广win11系统。
用纬地路基软件做互通匝道设计,修改绘图模板后出图还是有瑕疵,比如:图中B匝道超高的字体大小,前面的负号,不能路基左右侧分别标注;土方分界线只出了与C匝道相交一侧的;边坡坡率标注位置等。能不能详细指导一下。